晋陕风土聚落,与黄河黄土共生 | 甄选分享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建筑遗产学刊 Author 林晓丹 王瑞坤等
晋陕两省,地处我国黄土高原的东南边缘
呈现从黄土高原向河谷平原过渡的整体趋势
黄河流至“几”字形的右上角,受吕梁山阻挡急转南下
穿越晋陕大峡谷,流经汾渭平原
再遇秦岭阻隔,转流向东入海
黄河流域以及晋陕两省位置图
©冯子亭 绘
南北流向的黄河段
成为晋陕两省行政区划的天然分界线
但黄河并未阻隔两岸居民的密切往来
频繁的商贸活动、婚嫁往来和人口迁徙
形成了晋陕两地共同的社会文化基础
黄土高原人居环境航拍照片
©建筑遗产
作为黄河流域腹地
自华夏文明起源以来一直是汉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核心
由于这一区域人口自古稠密且流动性较小
居住形态在长期稳定的政区中逐步发展
经历了从穴居到四合院居住空间形式的完整演变过程
晋陕两省内古遗址分布图
©王昊 绘
黄河与黄土高原
为晋陕黄河沿岸的农耕聚落提供了共同的自然环境基础
自然的黄土阶地经过人工活动的漫长改造
成为了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
达成“人工”与“天工”的完美结合
陕西省韩城市相里堡村
©林晓丹 摄
目前晋陕两省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共663个
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
晋陕两省中国传统村落分布图
©王昊 绘
01脉络
晋陕黄河由晋陕峡谷段与龙门至潼关段两部分组成
晋陕黄河沿线地形及水系示意图
©冯子亭 绘
黄河自河曲县向南至龙门
一直在黄土高原的晋陕峡谷中穿行
正可谓“黄河西来决昆仑,咆哮万里触龙门”
流经陕北黄土高原的窟野河、无定河
发源于晋西吕梁山脉的三川河
裹挟着黄土丘壑的大量泥沙,自东西两岸汇入黄河
晋陕大峡谷照片
©建筑遗产
此段沿河地区因夹在黄土高原与吕梁山脉之间
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人文地理单元
跨越黄河的水路是沿河居民日常生活的必然选择
因生活方式、风俗习惯趋同
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民系群落
两岸人民均操保留中古入声声调的晋语方言
也是北方地区唯一的方言
语言学家更是将晋语形容为“北方话里的山里话”
晋陕两省境内晋语方言分布图
©冯子亭 绘
黄河向南出龙门至潼关
自黄土高原逐渐进入汾渭盆地
河面骤然变宽,水势变缓
被水力学家称为“黄河小北干流”
水流缓慢,泥沙淤积成洲,河道摆动不定
造成“三十年河东、三十年河西”的现象
此段东西两岸,以渭河、汾河为首的多条支流汇入黄河
汾渭地堑连为一体
形成了跨越黄河的狭长新月形冲击平原,即汾渭平原
汾渭平原三维示意图
©戴方睿 建模
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
自西向东流经秦岭北麓关中平原的千里沃野
滋养最早的“天府之国”
渭河南北两岸形成徐徐上升的黄土阶地
其中一级阶地与二级阶地,是关中平原的主体
渭河平原航拍照片
©建筑遗产
渭河在潼关汇入黄河,沿途接纳众多支流
黄土阶地因河流切割而形成了众多顶面平坦、边缘破碎的土地形态
被当地人称为“原”
王维《辋川闲居》诗云,“时倚檐前树,远看原上村”
关中平原上的“原”
©贾兴舟 摄
关中平原中央最宽阔的部分
孕育了中华乃至世界文明史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,丰镐、咸阳、长安、西安
包括周秦汉唐在内的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
从咸阳城“渭水贯都,以象天汉”
到泾、渭、浐、灞、滈、潏、沣、涝,“八水绕长安”
渭河谷地河道川流环绕,形成密集的河网水系
成为维系城市存续、发展的根本支撑
关中历史古都分布图
©王瑞坤 绘
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的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
自北向南流经太行山西麓,成为三晋父老的母亲河
临汾、襄汾、汾城、汾阳、汾西,众多地名清晰地表明城址对水系的依存
汾河夹在吕梁山脉与太行山脉之间
自北向南几乎贯穿整个山西,形成南北两大盆地
北部为太原盆地,南部为临汾-运城盆地
因盆地边缘与周围山地交接,又形成众多丘陵、低山地貌
汾河平原航拍照片
©建筑遗产
汾渭平原在语言分区上被划入中原官话区
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心地区
整个区域内保留了从史前至今各个历史阶段的聚落遗存、居住方式和匠作技艺
建筑文化在居俗、仪式与空间观念等方面表现出区别于北方其它地区的特性
可谓是官话区中的一支较为独立的民系
晋陕两省境内中原官话区汾河片、关中片、秦陇片的分布图
©冯子亭 绘
02聚落
聚落嵌入环境地貌的构成方式
往往反映着自然条件和文化风习的双重作用
晋陕黄河沿岸地处黄土高原腹地,呈现从黄土高原向河谷平原过渡的整体趋势
晋语方言区主要涵盖黄土山地及丘陵地区
官话区主要涵盖黄土台塬与河谷平原地区
地貌特征示意图
©冯子亭 绘
北部的黄土山地及丘陵地区
位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之处
长城在此与黄河相遇
九边重镇沿线分布
黄河沿岸遗留众多军事防御性的堡寨聚落
堡寨大多占据险要地形
与黄土山地融为一体
长城沿线堡寨
©建筑遗产
长城沿线堡寨
©建筑遗产
黄土山地区
主要为关中盆地北侧的子午岭、黄龙山、北山
以及汾河盆地两侧的吕梁山与太行山脉地区
最有特点的是依山面水的堡寨聚落
山西阳城县郭峪村(皇城相府)
©建筑遗产
明末崇祯年间,晋东南因为经济富庶、商贾云集
又地处南下中原、东指京师的咽喉关卡,屡遭劫掠攻击
权贵官宦故而大兴土木,修筑堡寨以避战乱之扰
山西省沁水县湘峪村
©李竞扬 摄
山西省阳城县邸洎城
©建筑遗产
堡寨选址通常位于山脉之间相对平坦的河谷地带
聚落依托山势,三面环山一面环水
巧妙利用自然地理优势,形成四面围合的防御格局
聚落外围筑有通体包砖的高大城墙
山西阳城县郭峪村(皇城相府)
©王瑞坤 王昊 摄
内部民居顺应山体等高线层层跌落
与地形走势完美契合
犹如自然生长般嵌入山体之中
山西省阳城县郭峪村(皇城相府)
©建筑遗产
山西省沁水县湘峪村
©王瑞坤 王昊 摄
高耸的望楼、连绵的山脉、错落的民居相互呼应
形成层次丰富的天际线
山西省阳城县郭峪村(皇城相府)
©王瑞坤 王昊 摄
黄土丘陵地区
主要分布在陕北、晋北以及晋西北地区
大都坡面沟谷侵蚀强烈,原面较小且极为破碎
梁、峁众多,且梁坡陡峭
窑洞聚落代表性照片
©建筑遗产
生长于此的风土聚落,大都分布在陡峭的坡边
沿等高线呈阶梯状分布
建筑朝向与等高线形成一定的垂直关系
顺应等高线依次排开
道路也顺应地形蜿蜒曲折
请横屏观看
陕西省铜川市陈炉古镇
©建筑遗产
构成此种聚落的建筑形式较为多样
既有各种类型的窑洞
也有四合院、三合院、土坯房等
陕北窑洞聚落
©建筑遗产
山西省稷山县马趵泉村
©贾兴舟 摄
©王昊 绘
黄土台塬地区
为黄土覆盖的地势较高且面积较大的土地
边缘因沟谷侵蚀而参差不齐
包括渭河谷地北岸的“渭北旱原”、汾河谷地两侧
及其与涑水河谷地之间的峨眉台原,以及晋豫黄河沿岸
这些村落在与黄土台塬地貌融为一体的有机生长中
呈现出浓郁的地方性
陕西省韩城市相里堡村
©江攀 摄
许多村落选址在黄河岸边的黄土崖壁上
利用台原边缘陡峭的坡沟,将防御寨墙与沟壑边缘联结
宅屋顺着巷道铺满整个台原边缘
村落的轮廓线在视觉上与自然的黄土台原浑然一体
陕西省合阳县东宫城村
©马松瑞 摄
陕西省合阳县东雷村
©马松瑞 摄
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
©江攀 摄
村中大小村庙众多
作为聚落中的精神性场所
是乡村社会在农耕时代最重要的开放空间
许多村庙巧妙地因借自然地势,占据地形制高点
与沟壑边缘的陡坎峭壁组成有机整体
形成纪念性的视觉感受与空间体验
陕西省合阳县南长益村药王庙
©贾兴舟 摄
还有一些村落,利用黄土台原平坦而宽广的原面,延续了人类最为原始的穴居生活。
这种村落主要分布在黄河自潼关向东的南北两岸
包括豫西陕州、晋南平陆县以及关中渭河北岸
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
©江攀 摄
河南省陕县地坑院
©建筑遗产
这种村落在整体形态上
由于不存在地面建筑形成的街巷空间
院坑相互错置,自由安排窑洞、入口和坡道
形成“有村不见房,闻声不见人”的独特风土特征
河南省三门峡市庙上村
©贾兴舟 摄
河南省三门峡市庙上村
©贾兴舟 摄
河南省陕县大刘寺村
©贾兴舟 摄
©王昊 绘
河谷平原地区
作为最富饶的区域
汾河东岸的平遥古城
四大街、八小街、七十二条蚰蜒巷
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县级城池,世界文化遗产
山西省平遥县
©建筑遗产
许多规模较大的村镇在此出现
并形成十里八村都闻名的乡村市集
山西省新绛县泉掌镇
©贾兴舟 摄
平原河谷占据最便利的交通区位
王家大院、乔家大院、曹家大院、渠家大院、常家大院等一系列晋商大院在此云集
山西省晋中市车辋村常家大院
©孔惟洁 摄
山西省襄汾县丁村
©孔惟洁 摄
山西省万荣县闫景村李家大院
©江攀 摄
©王昊 绘
03院落
晋陕四合院同样遵循“一正两厢”的基本范式
不同于北京四合院通过正房两侧的耳房来调节院落宽度
晋陕窄院的正房面宽即为院落宽度
东西厢房的位置完全压缩在正房面宽以内
因此形成窄门面,大进深的平面布局
被学者们称为“窄院”
陕西省旬邑县唐家大院
©贾兴舟 摄
山西省晋中市车辋村常家大院
©王瑞坤 摄
山西省晋中市车辋村常家大院
©王瑞坤 摄
山西省襄汾县丁村
©王瑞坤 王昊 摄
山西省阳城县中庄村布政李府
©王瑞坤 王昊 摄
山西省万荣县闫景村李家大院
©王瑞坤 王昊 摄
陕西省三原县周家大院
©王瑞坤 王昊 摄
晋陕地区的地下四合院,属于下沉式窑洞,
又被称为“天井院”、“地窖院”。
一个四合头地坑院建造完成大约需要七到八年时间。
首先下挖一条倾斜坡路对接一口窑洞,
在其围护土壤彻底干燥之后再打下一口窑,
天井院最后形成。
只需要简单工具与人力,
即可通过对土地做“减法”来营造人居环境。
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
©江攀 摄
河南省三门峡市庙上村
©贾兴舟 摄
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
©林晓丹 摄
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
©林晓丹 摄
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
©林晓丹 摄
©王昊 绘
04尾声
老人说,
“黄河两岸的风景都在故事里。”
我竟不以为意。
历史的车辙,太重,太深,时光被碾碎。
晋阳,长安,当光辉的岁月老去,便只能依偎着汾水渭水,
瑟缩在进退无虞的河谷平原,轻言细语。
山西省临县碛口古镇
©建筑遗产
长乐未央,
崩解成落日烛照下黄河两岸的塬塬峁峁。
汉唐雅乐,
传颂成秦晋故老隔河相和的苍凉古调。
当浮华破裂成壮美,千载而过的黄河波涛尤能震撼人心。
这些零星的碎片仅仅是梧桐一叶,万千气象又何可言表。
而今,
让我们唤醒并记起那些湮没在风烟里的重重华盖。
倏然想见,
便格外想念。
文案:林晓丹 王瑞坤 冯子亭
图片:冯子亭 王昊 马松瑞
照片版权归个人及研究团队所有,
本文经授权后使用
如需转载,请联系建筑遗产编辑部
参考:
1、常青.我国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传承前景概观——基于体系化的标本保存与整体再生目标[J].建筑学报,2016(10):1-9.
3、史念海.河山集(第四集)[M].西安: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1
4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.中国语言地图集·汉语方言卷:第2版[M].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2.
6、刘勋宁.再论汉语北方话的分区[J].中国语文,1995(06):447-454.
相关阅读:
巴蜀风土手记
吴语、吴水与吴村
郑州美的智慧城 | 源树设计
河南安阳建业 · 世和府丨阿特贝尔
郑州雅宝龙湖 · 天钜 | 道远设计
扬州美的禹洲大河 | 魏玛设计
合肥龙湖 · 光年体验区 | 魏玛设计
西安空港新城绿地 · 国宝21城 | 意地设计
【视频号推荐】
项目文章没看够?视频凑一凑
BY DESIGN